在今天上海市跨國采購會展中心舉辦的“中國制造2025”國際合作論壇——智能制造論壇上,各路專家學者聚焦智能制造領域的話題,為未來的產業發展建言獻策,推動“中國制造2025”深入實施,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,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。本次論壇由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、市經信委和普陀區政府等單位共同參與承辦。
我國著手落實188項智能制造國家相關標準
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:“我們為了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做了一些卓越成效的工作。”一是建立健全推進體系,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,出臺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、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;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裝備,以聯合體方式實施智能制造方式,突破和應用了500多項關鍵性技術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,同時開展188項智能制造國家相關標準的工作,開發了500余項工業軟件;此外,還在上海、沈陽、天津等地與德國相關機構開展了培育園區、培訓基地等項目合作。華為、海爾等也與美國GE、德國SAP、西門子企業開展了大量產業標準合作項目,取得了良好的成效。
在辛國斌看來,智能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,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,各國在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中,都面臨著標準、技術、網絡、信息安全、人才等一系列難題和挑戰。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,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基礎條件發展環境不同,推動制造業智能轉型環境更為復雜,任務更加艱巨。
據悉,工信部下一步將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統籌規劃、分類實施、企業為主、政府引導,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實施,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裝備,夯實智能制造發展基礎,完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,推動研發、生產、管理、服務等模式升級,提升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。
中國制造2025比德國工業4.0內涵更深刻
論壇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分析,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,也是流程工業制造業第一大國。但我們雖是制造大國、卻不是制造強國。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出的要推動互聯網技術、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就是要把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、流程工業結合起來,實現智能制造。
“有人問我,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.0,兩個規劃有什么區別?”錢鋒坦言,他覺得中國制造2025的內涵包含的遠遠比德國工業4.0還深刻。中國制造2025實現我們國家的生產,生產管理影響模式的變革,內涵非常豐富。圍繞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出臺了系列的計劃,比如有“互聯網+”計劃,互聯網+協同制造計劃。
現在我們工業發展面臨著資源、能源、環境的約束,同時也處在好的時機,信息化技術發展很快,因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資源非常豐富,我國65%的石油全部進口,怎么樣把先進的技術深度融合以后變成先進的制造技術,智能制造技術,隨著“一帶一路”走出去等等,這都是促使我們國家流程工業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機遇。
錢鋒覺得,首先要解決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構成問題原料市場、產品市場跟加工構成要緊密結合起來,應該隨著市場的變化敏捷地改變加工方案,提高生產效率,使得價值鏈最大化;同時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,迫切需要研究全流程,從原料進來到產品出去,必須建立全流程優化和調控的機制,保證生產構成能耗最小、物耗最少,安全系數比較高,環境滿足國家的要求;此外,要保證生產的安全、環保在這個前提下追求企業的價值鏈最大化。
智能制造產業對制造企業的要求也很高,需要一個系統結構。首先要搭建一個能夠進行智慧決策的智能平臺,包括產品、原料各方面,這個平臺基于工業云軟件打造的信息物理系統。這其中有8個關鍵技術,包括信息如何檢測,信息如何集成,如何運用信息和數據去優化決策,如何把決策和生產過程結合起來,如何實現人機交互多目標,以及如何實現安全環境的逐級監控和溯源等等。錢鋒介紹說,最終要實現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網絡化、自動化,自動化等特征,企業也要達到敏捷化、有效化、綠色化和安全化。
【上一條:中國制造... 】 【 Back 】 【下一條:沈陽機床... 】